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如何向国际学生有效传达中国形象、促进文明互鉴,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一门面向来华留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中国概况(留)》不仅承载着知识传授的任务,更是一个跨文化对话与传播的平台。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中有效开展跨文化教学,推动留学生“读懂中国”,实现文化的深度共鸣与互鉴。
一、课程背景:立足中国立场,回应全球视野
《中国概况(留)》作为我校为国际本科生精心设计的重要通识课程,旨在通过32学时系统讲授中国的地理风貌、历史演进、哲学思想、政治制度、科技发展与现代社会等全景内容,帮助留学生“读懂中国”,更好融入中国社会。这不仅是知识输入的过程,更是价值共鸣、文明互鉴与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
当前,该课程教授的对象主要为一年级国际本科生,主要来自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埃及、波兰、泰国等多个国家,其专业覆盖国际汉语教育、计算机科学、工商管理等。学生群体文化背景多元、语言能力差异大、学习策略各异,尤其是以非洲国家学生为主的生源中,普遍具备强烈的文化自我意识,展现出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特征。这为跨文化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为此,我主张将《中国概况(留)》课程定位为一个建构认知、传达文化、促进国际理解的重要平台。该课程不仅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功能,更致力于帮助在华留学生提升跨文化表达能力,既能够准确理解并有效传递中国形象,也能够在国际语境中讲述本国故事,进而增强中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二、跨文化教学的三点特色经验
(一)文化共鸣引领课堂对话,搭建共情式理解通道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文化教学,首要任务是打破隔阂,建立理解与信任的课堂氛围。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以亲历的文化冲突经验引发学生共鸣。例如,在讲解端午节时,不仅强调中国“龙”象征正义与力量,与西方“dragon”所带有的邪恶、贪婪意象形成鲜明对比,还通过分享自己在英国因“龙”的故事引发误解的真实经历,生动阐释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导致认知偏差,从而增强与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具有文化参照意义的案例:我在波兰克拉科夫经济大学访学时了解的维利奇卡河畔的龙城堡及每年6月举行的龙节。当课堂上的波兰学生分享他童年在龙节游行中扮演“火龙”的经历时,全班不约而同地笑出声来,也在笑声中意识到“同一条龙,千面文化意涵”的真实存在。这一文化重叠中的差异性,恰恰为理解跨文化涵意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与此同时,摩洛哥学生也主动补充他们沿海地区Boujloud航海节的节庆传统。他们讲述节日期间青年身披动物皮跳舞、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解,甚至提到在某些部落,这一节日也与“龙神”传说相关联。正是在这样“你讲你的龙,我讲我的神”的开放交流中,学生得以发现彼此文化的意外共通与独特之美,从而激发出跨文化理解中最深层的“情感共振”。这种共情式对话既鼓励了留学生表达自己亲身体会的跨文化感触,更让中国故事在多元视角中焕发亲近力与感染力。
(二)文化差异中的思辨训练,促进认知突破与身份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特别重视通过文化比较培养留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每完成一个模块,都会抛出“你们国家是否有类似现象?你怎么看?”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当部分学生脱口而出“No”,而另一些则回应“Yes”时,这种文化内源性的自我辩论就在学生间自然展开了。例如在讨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时,摩洛哥学生强调家族集体主义,而波兰学生则推崇个人自由,这种交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在讲解节日文化时,通过对比中国家庭成员团聚包饺子与摩洛哥朋友间共制shebakia甜点的不同场景,学生又思考到了“家庭”概念的跨文化差异。这种思辨训练不仅提升了留学生的文化敏感度,更帮助他们完成了在跨文化对话中的自我认知重塑。
(三)跨语种文化诠释实践,激发文化传播的主观能动性
文化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讲授,更是表达与传播的实践平台。在讲授李白的《静夜思》时,我先引入英国诗人的译本与解读,引导学生从异域视角感受诗意之美,随后鼓励他们尝试以母语诠释诗中情感。一位波兰学生深情说道:“用波兰语读‘举头望明月’,我想起华沙老城的月光”(见图1)。这种“母语共鸣”策略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文化想象与表达欲望。部分学生更是将作品录制成配有海上明月背景和悠扬配乐的短视频,朗诵声中饱含浓浓的乡愁与认同(见图2)。一位摩洛哥学生还将《静夜思》与本国传统诗歌进行对照分析(见图3),构建起中华古诗与非洲口传诗学之间的对话桥梁。
在讲述郑和下西洋时,我特别强调其穆斯林身份在推动中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切入点迅速激起非洲学生的文化联想,他们主动提及阿拉伯数字、代数学在世界历史中的影响力,课堂讨论由此自然延伸至当代文明互鉴的意义,并且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文化联结意识和表达欲望,让他们不仅是理解者,更成为文化诠释与再创造的参与者。正如一位波兰学生课后所言:I never thought Chinese culture could be so close tomine!这种在跨文化理解中激发情感共鸣与认知建构的过程,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成效。
三、反思与改进方向
在持续推进《中国概况(留)》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跨文化教学的系统性与深度。首先,在文化对比教学方面,将继续强化文化符号的异同呈现,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构建更清晰的跨文化认知图谱,避免碎片化理解,提升学生对文明背后思维方式的系统把握。其次,在文化传播实践层面,进一步拓展“母语诗歌诠释”活动的表现形式,结合短视频、配音、字幕等多媒体手段,鼓励学生创作具有跨文化传播力的内容,并在社交平台上实现多语种的分享,从“语言感受”走向“国际表达”。此外,继续深化世界其他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联教学,通过建筑、饮食、节庆等具体文化符号,引导学生感受世界文明在中国土壤中交融共生的历史厚度与现实图景,真正做到“用文化讲文化”,让中国故事在多元语境中获得深层理解、情感认同和深度传播。
[督导荐语]
王力媛,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学校内聘),硕士生导师,获英国考文垂大学社会语言学博士学位。2024年度学校“教学十佳”。
王老师在本科外语教育教学一线辛勤耕耘,认真对待每门课的每节课。在每节课上,都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精神和灵活的教法把语言知识、学科知识、文化符号、国际表达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达成以语言知识+学科知识为教学载体,体验文化为教育过程,培育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为目标。
本学期王老师为我校本科留学生开设了《中国概况(留)》。在上课之前,王老师主动通过多渠道与海外教育学院的留学生多方联系,了解他们的教育背景、生活习惯、学习策略等,通过学情分析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学习行为管理方法。在课堂进行中,王老师以“共鸣共情、尊重差异、重塑认知”追求学习成效。尽管本学期是王老师第一次对留学生讲授这门课,但是对这门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开启。这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对我校的区域国别学研究或多或少是有启发的。